國家發改革委等5部門印發《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全域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據局、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自然資源部聯合制定《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全域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明確加快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更新改造,有序實施城市泛在感知工程,在管道泄漏爆管風險點、道路邊坡風險點、地質災害易發點、防洪排澇關鍵節點、易澇積水點、城市橋梁隧道等風險高發區域,統一規劃、集約部署城市智能感知終端設備。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化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推動城市燃氣、供水、排水、供熱、橋梁、隧道、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管理,加強城市道路塌陷隱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數字基礎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區適度超前布局低空數據基礎設施,支撐城市巡檢、物流配送、生產作業等場景,推動智能化路側基礎設施和云控基礎平臺建設,提升車路協同水平。

隨著《深化智慧城市發展推進全域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的發布,城市生命線工程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成為提升城市安全運行能力的重要抓手。城市生命線涵蓋燃氣、供水、排水、供熱、橋梁、隧道、綜合管廊等關鍵基礎設施,是維系城市正常運轉、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生命線”。通過全域數字化轉型,構建城市生命線健康監測體系,是當前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任務。
燃氣監測系統
構建全天候泄漏監測與預警體系燃氣管網是城市能源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運行關系到千家萬戶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部署高靈敏度氣體傳感器、壓力監測設備和智能巡檢系統,實現對燃氣管道泄漏、異常壓力波動等風險的實時感知和預警。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可對異常數據進行分析,提前識別潛在故障點,有效防范燃氣爆炸、中毒等事故的發生。

供水監測系統
保障水質安全與穩定供應城市供水系統關系民生基本需求,其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通過在水源地、水廠、管網關鍵節點部署水質傳感器、壓力計、流量計等設備,實時監測PH值、濁度、余氯、重金屬等水質指標及管網運行狀態,實現供水系統的可視化、可預測化管理。一旦發現異常,系統可自動報警并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確保供水安全穩定。

排水監測系統
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排水系統的智能化是應對極端天氣、防范城市內澇的重要手段。通過在排水口、泵站、雨水井、低洼地段等關鍵區域部署水位計、流速傳感器、雨量計等設備,實現對排水系統的動態監測。結合氣象數據和AI預測模型,可提前預判內澇風險區域,優化排水調度方案,提升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

供熱監測系統
實現熱力管網智能調控供熱系統涉及千家萬戶的冬季溫暖,其運行效率和穩定性至關重要。通過在熱源、換熱站、管網關鍵節點部署溫度、壓力、流量傳感器,結合智能調控系統,實現熱力供應的精準調度與動態平衡。同時,系統可對管道老化、泄漏等問題進行早期識別和預警,提升供熱系統的安全性和能效水平。

橋梁監測系統
構建結構健康動態評估機制橋梁是城市交通的樞紐,其結構安全直接關系到交通運行安全。通過在橋梁關鍵部位布設應力傳感器、位移傳感器、振動傳感器、裂縫監測儀等設備,結合大數據分析和AI模型,對橋梁結構的健康狀態進行實時監測與評估。系統可識別結構異常、變形趨勢等風險,為橋梁養護、維修和改造提供科學依據。

隧道監測系統
提升結構安全與運營保障能力隧道系統復雜且封閉,其結構安全和運營穩定性至關重要。通過部署溫濕度傳感器、滲水監測設備、裂縫探測器等,對隧道襯砌、排水系統、通風系統等進行全天候監測。結合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可實現對隧道內異常行為、交通事故的自動識別和快速響應,全面提升隧道運行的安全性與智能化水平。

綜合監測管廊
打造城市“地下生命線”的智慧大腦綜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管線的重要載體,其安全運行對城市功能至關重要。通過部署溫濕度、氣體濃度、水位、入侵報警等傳感器,結合視頻監控與智能巡檢機器人,實現對管廊環境、管線狀態的全方位監測。系統可自動識別火災、滲漏、入侵等風險,并聯動應急處置機制,確保管廊安全運行、各類管線穩定輸送。

通過全域數字化轉型,城市生命線健康監測體系將實現從“事后處理”向“事前預警”、從“人工巡檢”向“智能感知”的轉變,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安全性、韌性與運行效率,為建設安全、高效、宜居的智慧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閱讀:
工信部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 B1.B2-20211091